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1 09:35:33
第四名 泰山
泰山是中国的国山,若论成语和名句,泰山无疑是所有山中最多的,我不查任何资料,随口就能说出: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责任重于泰山、稳如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等,这是其他任何山都望尘莫及的。
但是论诗词泰山就没有这么太突出了,排在第四这个位置恰如其分,下面欣赏两首泰山的经典诗词。
泰山第1首诗 唐朝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泰山诗的“压卷之作”,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之景历历在目,蕴含年轻的作者敢攀高峰、俯视天下的雄心和气魄。
全诗用语豪壮,气势通贯云天,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广为人所知,备受好评。
泰山第2首诗 元朝张养浩的《登泰山》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这首泰山之诗也很精彩和有诗意,是作者年轻时爬泰山所写,展现了他初次登上泰山的独特心情。
此诗托物言志,诗句间充满了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这就是泰山带给人的伟大力量!也是当今很多人连夜排队爬泰山的原因。
终南山排在这个位置得益于它离唐朝首都长安很近,是众多诗人的隐居之地,是“终南捷径”的源头,直至今日终南山上仍有很多“隐士”,这是一种独特的“终南文化”。
分享终南山有关的2首诗,第一首自然是“诗佛”的千古绝唱《终南山》,提到终南山,就不得不提王维的这首诗。
终南山第1首诗 唐朝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晴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知名度很高,赋予终南山“神韵之山”的美称。
此诗极力赞咏终南山的宏伟壮大,写景、状物、抒情俱佳,清新、宏伟、壮阔,描写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终南山第2首诗 唐朝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这是一首应试诗,祖咏在长安城科举考试的考场上,望着终南山和山上的积雪,思绪万千,大笔挥动,写了这首《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写出了终南山雪之特色,言有尽而意无穷,但此诗却不符合当时考场诗规,少了足足有8句之多,但就是这短短的“半首诗”,令祖咏名垂青史。
天山之所以排在这个位置,是因为边塞诗的兴起,是因为天山是边塞之山的代表。应该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古诗中的天山都不是当今新疆的天山,而是现在的祁连山。
第1首天山之诗 唐朝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是一首很精彩的边塞诗,通过天山之雪,形象、生动地衬托出守边将士艰苦卓绝的沙场生活和不屈斗志,歌颂戍边将士们精忠报国、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全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气吞山河,颇具盛唐气象。
第2首天山之诗 唐朝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
天山和边塞诗融为一体,此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天山下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是一曲激励将士们舍身报国的边塞之歌。
“诗之山”到底是哪座?毫无疑问是庐山,庐山的经典诗词最多,水平最高,令其他任何一座山都望尘莫及。
庐山之诗最著名的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分享两首精彩的庐山之诗。
庐山第1首诗 唐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到庐山,怎能不提这首诗?
此诗想象力丰富,夸张无限而又精准恰当,令人叹为观止,这首庐山瀑布诗令无数后人来庐山观瀑布而无奈搁笔,空自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诗仙题诗在前头”的慨叹。
庐山第2首诗 唐朝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这是一首远望之诗,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之后,自越州返襄阳,途经浔阳,晚泊江边,他眺望庐山,触景生情而写此诗。
此诗简淡自然、空灵无迹,不但勾画了远处庐山如画般的风景,而且抒发了作者倾慕高僧,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读来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