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唐伯虎临终前一首诗,写透人之生死,句句都耐人寻味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2 09:17:59    

影视剧中的悲剧内核

说起唐伯虎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直接联想到“唐伯虎点秋香”这一经典的影视作品,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惊人的才华让人们深深记住了这个与众不同的才子,与此同时相信不少人都已经发现,即使是影视剧中按照喜剧走向的唐伯虎,也有自己的不开心。

首先就是家庭方面,在剧中友人的眼中,唐伯虎的家庭富庶,钱粮不缺,有足够的家资供自己游山玩水,有母亲帮自己打理家庭,还有八位老婆协助管理,在好友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生活状态,至于内心的苦闷,或许只有唐伯虎自己一人知晓。

剧中的他虽有诸多的妻子,但皆是成全母亲之命而为之,也就是说,唐伯虎很长一段时间都活在母亲的自以为快乐之下,十位夫人也并无一人是真爱,在与友人外出游山玩水之时,面对称赞还要被迫表现出一种“确实如此”的从容。

这种只有自己知道的强颜欢笑加之悲情的配乐不难看出,影视剧中“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唐伯虎,真正不想被人看穿,但却用自己的人生来演绎的,其实就是自己悲剧人生内核,再看历史上真正的唐伯虎,其实人生也并不是那么顺遂。

历史上真实又悲情的唐伯虎

真正的唐伯虎,确实也是大明朝时期的才子,不过家庭并没有那么富裕,他出生于1470年,因为这一年是寅虎年,所以才有了唐寅和唐伯虎这两种称呼,至于平常的生活,则是靠其父亲所开的一家小酒馆维持的。

单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唐伯虎的家庭属于社会底层,作为当时农耕文明占据主导的时代,重农抑商是当时心照不宣的政策,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商业从事者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比如在唐朝时期,李白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不能参加科举。

幸好到了唐伯虎所在的明朝之时,政策有略微的宽松,即使地位低下也依然可以参加人才选拔,所以从小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唐伯虎就被父亲送去学习,并在自己16岁那年,以童生的身份参加府试并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本以为这次的头名是唐伯虎生活中的曙光和幸福的起点,不曾想却变成了自己的巅峰时刻,因为就在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悲剧接连降临在自己身上,唐伯虎的父母和妹妹妻子等接连去世,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的家庭如今就剩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种在生活上的大起大落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致命的,唐伯虎即使是天纵之才,但也是凡人之躯,亲人接连的故去让他精神几乎崩溃,但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学习,直到他二十九岁的时候,他再次参加了考试,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二次悲剧。

在这一次的乡试之中,唐伯虎依旧发挥出色,考中解元,这也是他名字唐解元的由来,金榜题名之际,还迎娶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也算是巨大悲剧之中的一点喜事,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件喜事成了唐伯虎的捧杀之举。

第二年,乡试通过的唐伯虎兴致勃勃地前去参加京城组织的“会试”,按照他的出色能力和才华,通过考试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且可以就此谋得一官半职,改善自己贫穷的生活,但理想总是美好的,意外再次降临在唐伯虎身上。

这次考试中发生了意外状况,唐伯虎的考卷竟然被卷入了一场徇私舞弊事件,不仅成绩被取消,还需要面临牢狱之灾,甚至再也不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这件事情相当于对唐伯虎的学习事业画上了残忍的句号,出狱归来之后,第二任妻子也已经离开自己改嫁他人。

事业和家庭的变故带给了唐伯虎巨大的生活压力,也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时开始,唐伯虎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不再作诗也不再为了博取一个功名努力用功学习,而是整日颓废,借酒消愁,当然还是意外不断的。

此时的唐伯虎一没有背景,二没有钱财,甚至还是一个曾经被关进大牢的人,所以在生活上是基本没有收入的,为了维持自己的日常开支,他曾到宁王府中成为幕宾,本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受到重用后东山再起,但在和宁王的相处之中却发现了对方有“反心”。

唐伯虎虽然不能肯定,但这种掉脑袋的大事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所以便找了个理由早早离开了宁王府,唐伯虎这样做其实并不是断了自己的生活来源,而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因为在不久之后,宁王真的造反了。

但没过多久就兵败被杀,许多人都被牵连,唐伯虎则因为很早就置身事外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此后的唐伯虎为了生活,终于低下了自己学者那高贵的头颅,开始靠卖画为维持生活,其实唐伯虎在画画方面的造诣也是很高的。

最早他想拜沈周为师,结果对方出了一道考题,要求唐伯虎画出一幅牧童骑牛图,要求上面七个头,下面二十四只脚,其实这就是变相的鸡兔同笼问题,又怎么能难得住唐伯虎,一番计算之后就“画”出了正确答案,也成功拜师学艺。

有了老师的指点,原本在画作方面已经小有成就的唐伯虎得以更进一步,其作品在质量上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也为落魄之后靠贩卖自己的画作为生提供了足够的信心,但可怜的是,他的希望再一次被世态炎凉所击败。

原本在宁王府中担任幕宾的时候,前来捧场的都是一些阿谀奉承之人,如今宁王倒台,曾经在宁王府中待过的唐伯虎就像是瘟疫一般令人讳莫如深,避之不及,至于画作,即使质量再好,买的人也很少。

最终因为自己的性格和生活的窘境,年过半百的唐伯虎就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纵观唐伯虎这一生的起落,几乎已经经历了人生百味,所以在弥留之际,他对生死似乎也有了新的感悟,或许是因为现实的残酷性,他对眼前的世界没有丝毫留恋。

甚至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还有一丝期待,因为自己终于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摆脱人世间的疾苦了,舒畅之余,还写下了一首临终歌,全诗为“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

这类诗从格式上讲其实兴盛于唐朝,但这个作品远没有唐朝那般具有深层次的内涵,且颇具明朝时期白话的风格,短短四句,就将唐伯虎的整个人生起落完全展示了出来。

所谓阳间的散场,其实就是自己人生之中的多次别离,妻子,父母,妹妹等亲人的天人相隔,其实就是在阳间的散场,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承接,即使死了到地府去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样的离别自己已经习惯了,第三句则是对自己遭遇的控诉。

在那次作弊事件之中,自己本身就是无辜的,却因为受到他人的牵连被迫入狱,这是有理也说不清的情况,官场上的黑暗,事情处理不明确让唐伯虎看到了这个世界的黑暗面,也正是这种遭遇让他觉得这种黑暗的阳间,和阴森的地府其实是非常相似的。

最后则是对自己的自嘲,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身边已经没有亲人可言了,虽然依然在自己的家乡,但身边却没有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人,这样的遭遇,和漂泊在异国他乡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这便是唐伯虎最后的人生观,他已经完全看透了生死,还感觉在当前的阳间甚至就是地府,这其中的含义不但引人深省,还十分耐人寻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