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3 09:33:49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于上海逝世。
鲁迅先生为拯救民族精神,弃医从文,用笔写下他的控诉与批判,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少年时读不懂鲁迅,称他的文章为“噩梦”,所谓“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可多年过去,历经生活种种,再读鲁迅,发现他讲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性。
适逢鲁迅先生逝世87周年,我们给大家带来他笔下最犀利的10句话。
寥寥数语,便把人性扒光,字字诛心。
丰子恺有一幅《卖羊图》,画作初成时,有老农告诉他,不需要给所有羊都画上绳子。
丰子恺不解,老农说:“一条绳子就够了,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的羊都会跟着走。”
正应了鲁迅说的那句:“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所谓的合群,其实只是被平庸同质化。
到头来,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失去自己的方向。
真正的强者总是选择独行,他们的目标清晰,不必从群体中寻求归属感。
隔绝了外界的干扰,反而更能全神贯注;
屏蔽了别人的声音,反而更能一往无前。
一个人的强大,往往来自他的孤独。
中唐时期,李白的诗遭到主流文人的贬损。
仿佛谁把贬低李白的文章作得好,谁的文学造诣就在李白之上。
于是那些所谓的才子就拿着放大镜去挑李白诗的毛病,诗挑不出来刺,就去编派他的私德问题。
韩愈面对这群沽名钓誉之人,愤然写下: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自古以来,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存在,“苍蝇”的第一反应必然是寻找其缺陷和弱点。
一旦发现,就像找到了蛋缝一般,兴高采烈地宣布:他也不过如此!
没有谁是完美的。霍金全身瘫痪,贝多芬双耳失聪,张海迪肢体残疾……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形象和成就。
反倒是那些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即便把自己抬得再高,也还是像苍蝇一样让人厌烦。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习惯用双眼盯着别人,却常常忘记审视自我。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一位能像鲁迅这样对人性的批判做到如此犀利而又深刻的。
若鲁迅只会批判别人、评论时事,必然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文学地位。
他多次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批判、反思自己。
人不能自省,就如笼中困兽,固步自封。
欲破笼而出,应镜鉴自身。
行有不得时,多反思自己,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笼中鸟羡慕外面的自由,笼外鸟羡慕笼中食物充足,于是两只鸟互换了身份。
但是很快两只鸟都死了,一只因为饥饿,一只因为抑郁。
人生万象,各有悲欢。
任何一种生活,任何一个选择,都要付出代价。
想要稳定,就要戴上枷锁;想要自由,就要承担风险。
季羡林先生曾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选择。
选择安稳,便顺其自然,顾好眼前的三餐四季;选择自由,便努力拼搏,翱翔于九天之上。
生活终归是属于自己的一场盛宴,做出选择后并坚定地走下去,才能让自己不枉此生。
蔡澜参加《我们的师父》时,有一位年轻歌手问他:“如果网上有人随意地去谩骂你,如何反击?”
蔡澜回答得十分干脆:“对对方最大的侮辱就是不回答。你走路看到一坨狗屎,你会不会拿一块石头去扔他呢?”
争吵是一种反击,纠缠也是一种反击。
但唯有沉默才是最高级的反击。
没有什么比沉默更能代表一个人内心的不屑。
在别人嘲笑你时,你的不理不睬,反倒会让对方无地自容;
在他人无脑发言时,你沉默中的涵养,也可尽显自身的情商。
碰到烂人烂事,不必纠缠,不必争执。
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态度。
有人说,所谓世故圆滑,并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
深于世故固然能让你在生活中获得一些便利。
但只有在参透人性后,仍然选择保留一份天真,守护灵魂的美好与单纯,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特殊时期,钱钟书被通知参加国宴。
一般人接到通知,都是受宠若惊。
钱老却说:“我不去,我很忙。”
有人替他打圆场说:“那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钱老依然坚持:“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就是我很忙,我不去。”
钱老一生历经磨难,却始终没被世事磨平自己的棱角,不曾变得圆滑。
人生如逆旅,但越难,越不可随波逐流。
千帆阅尽却保有底线,看尽世事仍守得住自己,是做人最高明的境界。
鲁迅在《而已集》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初读时觉得残酷,但越长大越明白:这世上不存在感同身受,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晓,世态炎凉才是生活日常。
在你眼里犹如天塌下一般的大事,在别人眼里或许不值一提。
一味向别人诉苦,换来的只有敷衍与冷漠,同时也会让自己深陷痛苦的漩涡。
企求别人感同身受,永远不如自己默默疗伤。
在黑暗无助的时光里,不哭不闹,暗自坚强,等待天明,才是成年人该有的姿态。
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欺软怕硬的形象——阿Q。
面对赵太爷的欺凌,他唯唯诺诺;面对未庄人的捉弄,他自轻自贱。
可一旦遇到比自己还瘦弱的小D,他一下子就高大了起来,挽起袖子就打。
看见落单的小尼姑,更是要调戏一番,满足其虚荣心。
这像极了生活中很多没本事的人,在外不如意,大气不敢出,回到家中却向着孩子伴侣大吼大叫。
而真正的强者,绝不会媚上欺下,必然是怀着“在人之上,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把自己当人”的态度处世。
所谓“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面对弱者,应少一些自狂、暴戾,多一些怜悯、爱心,将心比心。这是一种善良,更是一种境界。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经常性遇人不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点赞最高的回答:“人这辈子,谁没遇见过几个人渣。但是经常遇人不淑,你就要自我反省一下。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经历。你是谁,才会遇见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吸引着磁场相同的人。
你温柔善良,朋友大都谦逊儒雅;你勤奋努力,身边都是积极向上的人。
海阔自有百川聚,梧高才有凤凰栖。
想遇见更好的人,就先沉淀下来,修炼好自己的真本事。
当你努力又上进,温暖又善良,所有的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萧红曾在《回忆鲁迅先生》里写道:“鲁迅先生家客人很少,几乎没有。”
即便不得已参加宴会,鲁迅也总是保持沉默,不愿往人堆中凑。
当时有人讥讽鲁迅,说他是用笔的巨人,用口的侏儒。
其实不然,这种沉默是看轻得失、看淡世事的通透。
所谓高山不语,静水流深。
某种意义上,安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象征。
他们内心自有一份沉静,不期待外界的认可,不必从群体中寻求归属。
而是把宝贵的心力用来应对生活,用心经营自我。
当一个人能过滤掉生活的繁杂,内心不浅薄,思想不盲从,就能在世间活得特立独行,自由而清醒。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时至今日大家还对鲁迅那么推崇?”
一个高赞回答说:“因为他文章里的人和事,从来没有走远过。”
鲁迅已离世87年,但他笔下那些精辟而深刻的话语,依旧振聋发聩。
他的文字根植于人性,揭露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但是他也在愤怒之中呐喊:要醒来,要改变!
如先生所言:摆脱冷气,向上走;照亮自己,亦照亮别人。